2016年11月14日的清晨,北京中学八年级同学们背起行囊,乘上飞机来到巴蜀之地,参观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感受到了川灵渝秀的美丽景色以及无与伦比的工程创造。用完晚饭,我们观看了大名鼎鼎的川剧表演,川剧是巴蜀地区的特色,其中的一些拿手秀让同学们欢呼喝彩、拍案叫绝。虽然仅仅游览了一天,但是巴蜀的灵秀之气已经深深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都江堰之行
李佳
在经历了七个小时的旅程后,北京中学八年级同学们来到了巴蜀行第一站——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李冰所建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成都平原还并非是诸葛亮口中的“天府之国”,李冰利用都江堰成功排沙、排涝,不仅减少了旱涝,还让成都平原得到了灌溉,使这里真正成为“高祖成帝业”的根据地。
这里的景色,也让同学们得到了美的享受。“鱼嘴”分开的外江上,横跨一座古老的石桥。斑斑点点的苔藓环绕着这座桥,这是光阴的痕迹。一个个石柱,一个个石墩,在目光中渐渐远行。岷江一旁的青山,在不断的巍峨,巍峨……青山一旁的夕阳,在不断的西沉,西沉……可那夕阳,仍然穿破云层,再次散发出万束金光,倒映在桥上,倒映在水中。
同学们对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表示震惊,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李冰治水的不易。在导游的讲解中,同学们渐渐对都江堰治理岷江的方法表示好奇。
“都江堰是怎样治水的呢?”原来,都江堰治水最关键的地方主要是这几个: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鱼嘴,负责分流岷江江水,于是大量的泥沙就被排到外江了。飞沙堰,则是进行二次除沙。宝瓶口,则是一处“瓶颈”,它有效地控制了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避免了洪涝发生,并且灌溉了成都平原。
据导游介绍,我们渐渐了解到都江堰水利工程还隐含着道教思想。都江堰与西方的大坝不同,大坝是强硬地将水拦住,对大坝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都江堰不同,选用材料不是最坚硬的,它巧妙借力,清淤排沙,完成了除沙率高达98%。这就是道教思想里的“以柔克刚”。
都江堰中的水,还在汩汩地流着;夕阳放射着光芒,倒映在水面上。岷江虽已不像从前,却还在继续灌溉着成都这片富饶的天地,养育着这里智慧的人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人水合一。可谓都江堰的灵秀,便都聚集于此。
川剧之传承与发展
李思让
巴蜀行第一天的晚上,北京中学八年级同学在成都芙蓉国粹剧院一饱眼福,欣赏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川剧表演,还与表演艺人进行了交流。
Q1: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川剧这门艺术?您为什么将它作为自己的职业呢?
答:我从十一岁开始学习川剧,因为我本身是四川人,当初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来学习它,可是在我对它慢慢了解的过程中,对它产生了一种情感。它对于我来说像是朋友一样,从一开始的好奇与探索,变成最后的喜爱与尊重。正是因为这种热爱,让我将它作为自己的职业,去更好的向他人宣传它,展现它。
Q2:您认为京剧和川剧有什么异同点吗?
答:首先的区别是语言的不同,川剧是用四川话,京剧使用最传统的京腔。其次是刻画的人物,“生旦净末丑”各角色中,川剧主要刻画的是小生、旦角与丑角,京剧的主要刻画人物则是武生、老生。第三,川剧最大的特色是绝活,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变脸、喷火、顶灯、矮子功,都是川剧中的绝活,这是别的剧种所没有的。
Q3:现在会川剧的人多吗?您认为,未来川剧的发展前景会是什么样的?
答:现在人们大多都融入了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世界,学习传承川剧的人越来越少,我认为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失传。
小编有话说:观赏与采访后,我认为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宣传川剧,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它,了解到它。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艺术家们的工作,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义务与责任!
照片来源:曹想
图片来源:罗旭阳、徐晓希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