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举办“2016•春•文化寻根之旅”行前文化讲座
origin:This website releaseDate:2016-04-28 16:14

北京中学文化寻根中原行、西北行即将启程,2016年4月19日,沈夏炳、张树宏、高艳、王良四位教师分别从历史、地理、艺术等角度对中原文化和西北文化进行了诠释,为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沈夏炳老师以龙图腾为例介绍了河南与中原文化,使学生了解了中原文化的特性以及所包含的18种文化,懂得了寻根与传承。学生在沈老师的讲座中猜甲骨文,看龙门石窟,辨别芍药和牡丹……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对行程充满了期待。

张树宏老师从西北独特自然环境的形成入手,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干旱环境下的大漠风情,探索七彩丹霞山“形如渥丹,灿若明霞”的成因,鸣沙山“响沙之谜”,沙漠不老泉“月牙泉”的秘密。在“地理眼”游“中原”的中,张老师和学生聊河南的牡丹、方言、小吃等,结合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分析了千年传承——中国石窟分布的“风水学”。

高艳老师从艺术的角度分别讲述了莫高窟的建筑、塑像以及壁画,让学生了解了其包罗万象的题材、艺术创作的鲜明时代特征、绚丽的色彩语言、形象的艺术宝库、不竭的艺术源泉,使学生知道了如何运用艺术元素进行再创造、再设计。很多平时学生书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如“本生”、“经变画”“ 骨法用笔” “善业塑”等专业名词,借着本次讲座为学生进行了很好的课外知识拓展。

王良老师以“大漠风,驼铃悠远;丝路情,梵音绵长”为主题聚焦“长城文化”和“洞窟文化”,给学生提供了选题参考,并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给学生的历史遗迹参观学习提出了要求。讲座的最后还特别将此次行程详细资料发送到亲自制作的“良师益友聊文博”微信公众平台上,供学生随时查看学习。

四位教师多角度的文化讲座为学生的文化寻根储备了知识,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激发了学生对中原行和西北行启程的期盼。

 大讲堂中的文化

北京中学的第六次阅历课程的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六七年级要去的地方是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重的河南省。这次,我们要探访的是博大精深,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中原文化。

中原,这里是殷商的发源地,是甲骨文的故土,是石窟文化的聚集地,是中国那十八种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的家乡。五月份的阅历课程即将来到,我们兴奋地为这次阅历课程准备着。为此,我们学校的两位特级教师——张老师和沈老师从历史和地理两个角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河南的中原文化。

张老师先为我们讲解了名满天下的洛阳牡丹。洛阳的牡丹有九种形态,十种颜色,用途多样,名贵美丽。这也得益于洛阳特殊的土质,气候,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娴熟科学的嫁接技术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师又告诉我们如何看一个石窟的“风水”。建造一个石窟要看这里的地形和周边的地形。还要研究这里的气候与岩石特性。可见一个石窟也有大学问。老师又讲到了河南开封的经济问题,并用“成也交通,败也交通”这八个字激发了我们的兴趣,不少课题研究小组都准备研究这个问题。河南省的方言也很有特色,这就是河南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沈老师告诉我们,河南是龙图腾的故乡。而且,我们要研究的东西也很多,殷墟博物馆中丰富的青铜器展品与甲骨文,大量的车马坑和墓葬让人期待满满。而文字博物馆中,从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到隶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正在等着我们去探究。在河南省登封市,这里的嵩阳书院中浓厚的书香气息吸引着我们,黄帝故里的祭祖大典也显得隆重而又神秘。在开封市,曾经繁华的汴梁城现在逐渐衰败,根据清明上河图所建的清明上河园也让人迫不及

待地想去看看。

这次的中原行,我们要在游览中体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探究之中,寻找中华民族扎根在这片黄土上的根。在文化的感悟中,把那份历史传承下去。

 重温历史的魅力

作者:包尔康

    “文化寻根——重温岁月的声音”,还记得去年的阅历课程培训会上王守英老师这样说过。而今年的中原行阅历课程培训会,同是“文化寻根”但却是“重温历史的魅力”。中原主要指河南,一个蕴含着中国历史之悠久、见证了炎黄子孙成长的地方。从安阳到洛阳,再从登封到郑州,最后到开封,我们北中学子即将踏上中原文化的寻根之旅。

今天下午的阅历课程培训会上,地理张树宏老师和历史沈夏炳老师,分别从地理和历史两方面为我们讲述了这次阅历课程的内容,并且潜意识的告诉了我们研究课题的方向。两位老师讲得生动形象,图片配上老师的详细讲解,让台下的同学听的不亦乐乎,尤其是六年级的同学好似对这期的中原之行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经常与老师互动,使培训会上的气氛变得活跃。
    张树宏老师举了牡丹、龙门石窟、少林寺、嵩山、开封的例子,讲了土质、气候、风水、地球的生态发展史这几个方面,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牡丹是如何甲天下的呢?龙门石窟的风水、少林寺之谜、嵩山旅游业之谜、开封兴衰之谜等等有趣的问题,老师点到为止,留下了问题让我们在中原之行中慢慢发现。
    沈夏炳老师用河南的诗词、戏曲、根亲、政治、武术、宗教、民俗等等十八种文化概括了河南大体上蕴含着的中华文化。其中令我们感觉最为有趣的是,殷墟甲骨文,老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了四个甲骨文让我们猜它念什么?第一个字像是两个人背对背的蹲在一起,第二个字像是房顶底下一个“日”字一个“巾”字当老师把图片播到第三张的时候,我脱口说出:“是北京中学这四个字”。老师最后公布答案果然是这四个字,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汉字博物馆找找我名字的甲骨文写法了。

这次的行前培训会,无疑,是我们经历的最有趣的一次培训会了。这样好的培训,我们怎能不珍惜呢?

河南,我们来了!

 思考与期待

作者:余佳奥

聆听悠远的声声驼铃,绵长的梵音在空中回荡。我们从京城走来,即将步入沙漠的文化长廊,欣赏千年历史的塞外风光。

期待已久的西北文化寻根之旅,即将拉开帷幕。

王良老师、高艳老师和张树宏老师分别就历史、艺术、地理三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甘肃丰富的文化。夕阳下的沙漠、骆驼队,配上许巍那满是感染力的歌声,看得大家心驰神往。几位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带我们初步领略了塞北的魅力,亦是为大家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课题。

长城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石窟文化的源远流长,沙漠艺术的神秘莫测,还有丝绸之路与地理的深深羁绊。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佛教故事,从小时候早有耳闻的九色鹿,演绎出的释迦摩尼本生故事,再到经变、因缘,还有真实的张骞通西域等等。同学们沉浸在一个个故事当中,我们大致也可以想象到,当驶向张掖的火车启行时,我们该有多么激动。

这可是我们从未到过的西北。这可是拥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那里只是记载了一部分,却足以使我们着迷于其中。

新一轮的阅历课程,已经开始。

不知在接下来更加多彩的旅途中,同学们又会为大家带来怎样的惊喜与感叹。

期待……


  • Share: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