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六年级学生学写高考作文
origin:This website releaseDate:2016-07-01 11:16

2016北京高考作文题是关于“老腔”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2015年11月,北京中学正好组织了学生前往陕西,进行了"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学习体验。六年级的学生,也产生了学写高考作文的积极愿望。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中学  六年级  谢佳

 “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一个沉默的群体,沉默地活着,又沉默地衰老。当然,他们也有开口吼唱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们会随心所欲地释放沉寂已久的内心世界。那力量不是喊叫,也不是抗争,而是忍受,执着而又倔强的忍受。忍受现实世界带给他们的悲辛与幸福,无聊和乐趣。”这是海外版人民日报对华阴老腔的评价。

那么,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记起去年我听的那一段老腔。在掌声中,他们登台了,带着月琴、板胡等乐器,还有一条长凳。他们有的撸起袖子,有的挽着裤腿;有的蹲下来,有的直接席地而坐。对于他们,任何修饰或化妆都是多余的,他们所展示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圆月亮弯……”伴着乐声和敲击声响起的是苍老浑厚的嗓音和朴实的唱词。惊天动地的吼唱声使我震惊,仿佛他们唱出了几个世纪的热血,释放出了千年华夏的不屈。

直到看到采访人员的报导,我才知道,他们的戏中有故事。西汉时期,粮仓就等同于军力,外域想把粮食抢走,引发了一场战争。老腔,源自对战争场面的模仿。马号,就是模仿马的声音;拿着木板敲长凳,就是在模仿打仗时敲船板;唱腔,就是模仿当时的号子……

为我们表演的老腔艺人中,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舞台中央的老人就是老腔演出中的主唱,其他人都是陪唱。这些老人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断做出努力,这种坚持让我从内心生出一种敬意和震撼。毕竟我们谁都不想在这好听的唱腔消逝后,徒留一声叹息。

老腔使人震撼的不止这些。老腔演绎的是一场戏中戏,仅六个人,便能唱的一出戏。唱出了当时喊打喊杀的凌乱,一人敢当雄师百万的勇猛,牺牲后孤坟乱岗的苍凉……声音沙哑,却荡气回肠。一人唱满台和,带着“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忠诚,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唱着征战与牺牲,唱出肃杀和悲辛。

老腔的唱词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反映的是最真实的生活,却出奇地带有韵味。这些年过半百的老腔艺人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艺术的生命也难以维系。

一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老腔,既有凝聚力又有爆发力,它承载着民族精神,传承着历史文化,这些,才是老腔令人震撼的根源吧。

 

老腔出新韵

北京中学  六年级  许瑞宸

“华阴老腔一声喊!”今年春晚的舞台上,一声高亢的唱腔震惊了全场,伴随着吉他,钢琴等现代乐器,与传统的锣鼓、唢呐、甚至还有一条板凳和砖头的敲击声中,谭维维用摇滚的节奏,唱起了陕西黄土高原那山旮旯的老腔,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演绎了现代摇滚与古老秦腔的完美结合,这次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十分成功,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使原来鲜为人知的老腔走出深山,让人们认识并喜欢上了它。

不得不说,老腔之所以红,是因为有谭维维的倾情演唱以及老腔与摇滚的完美结合。相比老腔而言,现代的通俗音乐更能被我们接受,而老腔与这些音乐在一起,无疑是为老腔上添了一抹更加绚丽的色彩。

有的新闻说:“如果没有谭维维,苍凉的老腔你还听不听?”说真的,我会听,但我未必喜欢听,慷慨激昂的腔调再加上陕西特有的口音,唱出了世间百态,也唱出了陕西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一种戏曲,传唱了几百年,也流传了几百年。可是时代总是在前进的,人们各方面的追求也在改变,像老腔这样的悠久古老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要想与时俱进,不被时间的流沙埋葬,它需要与现代的文化接轨,做些创新性的改变,而音乐中同样豪放的摇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有的人也在质疑这种变化,怕一些古老的文化因为这种创新型改变而失去原来的味道。可是像老腔这样与音乐属性类似的摇滚相结合,就像是老树开出了新花,只要它的文化底蕴还在,形式的改变只会让它更受人欢迎,那么它的变化就是成功的。

放眼现在,像故宫这样的文化也纷纷翻新,故宫的宣传画上,有摆着剪刀手pose的康熙、面露微笑又搞怪的雍正,还有了彩色胶纸、文化T恤等等小纪念品,特别受追捧,销量大卖。甚至故宫还开发了多个APP与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等,这些现代化的技术与有着悠久历史的故宫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传统文化和有趣特别的历史感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说,传统文化固然好,它是我们中国人的魂,是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还是要对传统文化做些创新性的改变,这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而是为了传统文化焕发出夺目光彩,走向世界的创新尝试和努力。就如同老腔唱出新韵,赢得了精彩的掌声。

 

寻老腔——那一声呐喊

北京中学  六年级  杨紫陌 

去了很多地方,各种房屋、花草、石雕,似乎变得有些千篇一律。

关中民俗博物馆,却令我眼前一亮。人群聚到了一个不大的院子里,中央有个大约一人高的舞台。台上坐着些戴头巾,衣着朴素,手里拿着一些总觉得见过,却叫不上名字的乐器。

“老腔?很老的声音?”我嘟哝了一下。舞台上紫红色衣服的大叔起身,把刚刚坐在身下的小板凳拿起,挪了挪位置,“蹬!”一下子踩在了脚下。随后他后面坐的人也摆好各自的姿势,这就要开演了。

“欸!”紫红衣大叔吼了句方言,其他人跟着回应。大叔又喊了一声,更加热情,更加大声。第三句话“伙计们!抄家伙……”拖着长长的尾音。然后似乎有那一千分之一秒的停顿,所有人开始敲敲打打。有拉琴的,声音尖锐但不刺耳。有右手拿板凳,左手拿砖的,两物疯狂撞击,声音有些突兀,却和这一瞬间热情四起的音乐默契地融到了一起……瞬间我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涌上心头,不知道这老腔咋有这般魔力呢?

我睁大眼睛,不漏过每一个细节。从左到右依次扫一遍,大部分老腔表演者都是花甲左右的老人。只见他们跟着节奏,夸张地摇动着身体,抖动头部,在适当的时候跺几下地。音乐听多了,总感觉在不断重复,但却丝毫不会感到枯燥。那似乎要从布满皱纹的脸上掉下来的发自肺腑的笑容,那从唇齿间呐喊出来的酣畅淋漓,像一道强而有力的阳光,锐利又霸道地直接钻入我的心房。

我见到了我从未见过的表演。不!不是表演,是一种语言!那些令人费解却熟悉的方言,伴着音乐,娓娓道来。我听到了从未听过的音乐,不,把不是音乐,是一种骨气与抗争,像千百年祖辈们歌谣,有喜有忧。我从未了解这些人的身世,但却感到了他们每个人深深的不易,与现在的幸福。他们的演奏中透着浅浅的凄凉,一丝丝的疲劳。这样的表演,真实、动情。

要听的老腔吗?请到关中民俗博物馆来。真的要听吗?请一定用心倾听,他们用木头、双手、嗓音,还有那一股精气神,讲述着民族魂的故事……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中学  六年级  赵慕雪

世界上还有哪些剧种,保留着人们那种最纯真的思想?

老腔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就如同每个省几乎都有自己特色的文艺表达方式,上海的“越剧”,北京的“京剧”,东北的“秧歌”,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而“老腔”也是如此。它是陕西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表演形式,气势磅礴,一字一句中都透露着气势,使人感慨。

“老腔”表现了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人民率真的性格,他们不会刻意去追求人们所谓的“美”,那种坦率,就是老腔最吸引我们的地方。他们唱出自己,唱出真情实感,唱出喜怒哀乐。在他们唱出的“老腔”中,我似乎甚至看到的是他们的生命。它是这些人们精神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正是我们当今生活中所缺少的。

说起来,虽只看过一遍“老腔”,但那奔放的歌声与豪迈的身影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或许是被那满腔热血感染,观众也不禁跟着他们一起哼出来。这就是老腔的魅力。就是它那种传统而具有特色的形式打动了我,一个声音在我内心呼喊:“我喜欢这样的老腔!”

有人曾说:“将一些创新性,现代化的东西加入到老腔中去,会让它被更多人所认可。”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这种从很久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我们想改变就改变的。“老腔”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就是它那种淳朴的民俗特色吗?换了种风格就不再是它自己。

既然想加些创新性,现代化的东西,那为什么不改名为“新腔”?而且,即使“老腔”真的变为“新腔”了,也不一定会被所有人所认可。春晚上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说到底,还是没有传统来得豪爽。

“老腔”之所以令人震撼,说到底还是来自黄土高原纯粹人民的真情实感,使人第一次看就能将“老腔”这两个字和其画面紧紧相扣,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老腔”今后的趋势不由我们说了算。但是,最传统的“老腔”无疑是最令人震撼的:不管是那沉稳浑厚的歌声,还是那粗犷豪放的表达方式,更何况那是民族抗争的呐喊呢?!

老腔,跨越千年的美丽

北京中学  六年级  赵欣妍

老腔的美,在于老一辈艺术家将自己浓浓的说不出来的情感表达出来。我想它被老腔艺人张喜民誉为戏曲的活化石和东方最古老的摇滚乐,总是有原因的。在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音乐时,就深深被吸引打动了......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北京中学阅历课程,来到陕西,就期盼着听到正宗的老腔,看到真正的老腔艺人。我的期待在学习旅行最后一天得到实现,那些老腔艺人们真真正正站在我的面前,第一次离我那样近。他们露出灿烂的微笑,让我们感觉那么真实那么美好,感受到他们多么的开心,多么被老腔所吸引。每一次演唱,每一次演奏都是那么卖力认真,结尾脸已经红得像苹果,却依旧是开心的陶醉的;那些老腔音乐,声音震耳却一点不觉得很吵,没有轻音乐那样柔美温婉,没有摇滚乐那样炫酷摇摆,没有民歌那样传播四方,不过真的有它独特、恣肆的狂野的魅力所在。不过这音乐和人还有那家伙儿是缺一不可的,少了一样就少了那种老腔的原汁原味,更少了民族的本色带给我们的特有感受了。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我对老腔的认知,那么我会说老腔是世界上最用心的艺术展演,是老一辈人对生存、对生活最美好的心愿,只为将传统文化,流芳百世。

这就是老腔,这就是艺术。老一辈艺术家投入了所有的情感,只为更多的人了解,知晓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个,我们更要仔细品味。

北中给了我这样一次实现愿望的机会,更是让我明白了艺术的真谛。以后我们还会有新颖的阅历课程,还会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每一次的阅历,不是为了玩耍和休息。这一次的收获很大,以后也是会一样,我们还会更进一步!

老腔美丽的面纱终究被我揭开了一半,她的美或许还没有完全展现在我的面前。不过我以后还有去陕西的机会,还会再一次欣赏这最美的声音。那时,一定会有一位美丽的音乐姑娘在我面前,为我洗去悲伤,洗掉忧愁。跨越千年美丽的老腔,你会被我牢牢得记在心里。不论生活中是冰天雪地还是万物复苏,你美丽依旧!

老腔的遐思

北京中学  六年级  梁雨楠

老腔,提起这个名字,现在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我第一次听到时也不例外,直到我亲眼看见才领略到了它独特的魅力。

老腔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省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我有幸欣赏到老腔是因为学校的阅历课程,关中博物馆之行。看那场演出前,我就疑惑了很久:老腔到底是什么?而现在谜底终于要揭晓了。

高大的演出台上,十来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搬着各种各样的乐器上台了,有板胡、锣、唢呐……居然还有板凳!我惊讶地张大了嘴,板凳也能作为乐器吗?只见那个拿着板凳的老爷爷另一只手里还拿着一个板子似的东西,这使我更好奇了,板凳该怎么演奏?“抄起家伙来!”随着主唱老爷爷粗犷的一声吼,老腔表演开始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浓浓的陕西口音和朴实的歌词处处体现着山西人民的淳朴敦厚。老人们的热情也感染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轻轻哼唱“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这些老人中,属那位拿板凳的老爷爷最富激情,大眼一瞪,拿着木头块使劲地击打着板凳,发出的清脆的响声久久萦绕在我的心间,无法忘却。一曲终了,大家对老人的表演感到震撼,报以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心中的钦佩。老人们唱得满面红光,笑容背后却有着一丝丝的苍凉……到底是为什么?我有点小小的疑惑。

老腔现在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挣得钱少练习还很辛苦,导致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但这些老人却依然坚守着舞台,能唱就唱,把老腔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使他们了解到老腔这门独特的艺术。若不是谭维维在春晚上的“华阴老腔一声吼”,可能有无数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老腔,老腔文化可能就就此失传了。而我想说的是,老腔这门艺术既然是祖祖辈辈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就不应该在我们这里断开,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门朴实又不失粗犷,豪放又不失敦厚的艺术,它不仅是中华人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代表着老腔表演者们坚毅的性格和豪放的激情还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节。

老腔应该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永远被我们所铭记!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中学  六年级  黄艾嘉

老腔,我只接触过两次,可仅仅这两次,它就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老腔,亲眼见到老腔表演。地点是关中民俗博物馆。

随着我们的掌声,老腔的演绎开始了,老腔神秘的面纱,也就此拉开。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眼花缭乱的灯光,也没有妆容精致服装华丽的演员,只有一个朴素简洁的舞台,十几个穿着大褂年过花甲的老者,手提着板凳抱着乐器走上来。领唱者拿着木砖用力击打着板凳,嘴里吼着唱词,其他人演奏着乐器,嘴里也同样吼着唱词。他们,将关中人民的气概、精神和磅礴的气魄全部演绎了出来。我默默聆听着,心里却是满满的赞叹和震撼,这些老者的声音铿锵有力中透着一丝沙哑,似海浪的汹涌轰鸣,似狂风的穿林越谷……表演结束,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经久不息。我们都发自内心为它们赞叹,赞叹这憾人肺腑的神韵,尽情尽兴的演唱……

老腔,几个平常百姓,一个领唱,便是一个乐团;这些人搬着板凳,拿着乐器,便是一台戏……

比起华丽精致的歌舞剧、幽默风趣的小品、制作精良的话剧、雅俗共赏的相声,老腔,无疑是最质朴,最真实,最有气势,最令人震撼的。

第二次接触老腔,是在今年的春晚上,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呐,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呐,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呐,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呐……”谭维维唱出了老腔的气魄,又结合现代流行的元素,别有一番韵味。看着她身后那群熟悉的老者,看着他们身上那一如既往的粗犷豪放,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不禁笑了起来。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它被一群最草根的民众,赋予了最质朴的姿态,张扬出了最豪放的气势,演绎出了最民族的精神……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中学  六年级  黄骏崧

初次听到老腔,是在陕西的关中民俗博物馆。当时,我们一百多位学生围在舞台前,听着大约十人左右的老腔表演队唱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一声声卖力的演唱,让我们的内心有了极大的震撼,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后来,在中国之星的舞台上,谭维维带着她的新作,和一队老腔演员,十分成功地演绎了《给你一点颜色》,摇滚乐和老腔的结合,让全中国人见识了老腔,让我也对老腔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再一次体会到了那撼人心魄的感觉。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首先,表演者的投入和多才多艺,让人深感震撼。老腔表演者的分工十分明确,一个人主唱,其他人都是帮唱。老腔的主唱,一般是手拿木板凳和一个木块,跳起来,一敲,“哐”的一声,便开始唱。与其说是“唱”,倒不如说是“吼”。这种“吼”,气势磅礴,撼天动地,完全用真嗓子,极具感染力。每每是最后一声唱完了以后,全场掌声雷动。唱的过程中,那十足的底气,用尽气力的呐喊,甚至会让我们为年近花甲的他们担心。这些老腔艺人们一个人都擅长多种乐器,就像这主唱,除了“敲板凳”的拿手好戏,还会演奏月琴,唱一会,拨一会。还有那位吹马号的爷爷,还会拉二胡。甚至那位唯一的女帮唱,也是会敲锣,会拉胡。真可谓是多才多艺。

其次,他们唱的,都是隋唐、西汉、三国时期的故事。毕竟,老腔是从皮影戏的幕后走出来的,而皮影戏的大多数题材,也就成了老腔的演唱内容。这些题材,都是来源于历史故事和历史情节的。在幕后,我采访了老腔表演者,据说,老腔的主唱敲板凳的动作是模仿敲船板而来的,唱的是战争时期换班的场景。还有一位仅次于主唱的帮唱,他吹的是一种他们自己发明的号,这种号称为马号,是模仿打仗时马的嘶鸣声的。这些乐器的发明,都离不开历史的熏陶。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立足于历史,扎根于历史的特点,才让老腔韵味十足。同时我也认为,正是这“立足历史,扎根历史,演绎历史”的特点,才使得老腔有了如此的震撼力。

老腔能够带给它的表演者快乐,也能让我们这些观众快乐,这才是它的精彩。

老腔

北京中学  六年级  秦贝乐

老腔,真的是一个十分神奇有趣的东西,它是陕西省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表演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项目,我第一次见到听到感受到老腔,是在我们的陕西关中行活动中。

在那次阅历课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那场老奶奶和老爷爷们精彩的老腔表演。在参观关中民俗博物馆时,我们看了一场演出,这场演出的舞台设置简洁大气,一块挂在后墙正中央的金灿灿的板子上刻着“关中民俗博物院老腔团”几个大字,两盏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悬挂在画着精美壁画的梁柱上,光滑的白瓷地板发着盈盈的亮光,虽然这里不像有着高科技的演出场那样,但是也确实别有一番风味。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后,演出人员登场了,他们的登场真是让我惊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这怎么都是一群年过花甲的老爷爷老奶奶啊?就他们来唱老腔?别唱着唱着突然岔气儿了。只见他们一人拿着一个小板凳不慌不忙地上场了,完全无视我们那吃惊的样子。看着他们那镇定自若的样子,我不禁有点期待他们接下来的表现了。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了一个乐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拿着一个长板凳和一块石头上场的老爷爷,别人都拿的是乐器,什么锣啊、唢呐啊、小镲啊,他怎么拿着个板凳就上场了呢?带着满心的疑问,我开始观看表演。随着一位身着红衣服的老爷爷的“嘿”的一声吼,表演开始了,我突然发现,我好像把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看扁了,他们的肺活量真的是大得惊人啊,本身自己的“嘿嘿哈嘿”的声音以及歌词声就已经很有气势了,而再配上那些乐器,整个表演看起来真的颇有一番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味道。中间那个红衣服的老爷爷一吼,其他人也跟着一吼,看起来大家其乐融融的,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在一起高声歌唱。比较有意思的就是那个敲板凳的老爷爷一直在嚎叫,声音尖而实,听起来不像是假声,好像完全用的是真声,真了不得。还有那两个吹唢呐的老爷爷,一吹就能一口气不间断地吹好久,吹出来的声音就像是拿麦克风放大了一样,太厉害了。他们豪迈且有感染力的歌声,让我们情不自禁的跟着他们一起高声唱了起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直到表演结束,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精彩绝伦的老腔演出中,无法自拔。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

后来看到了两个采访人员发布的报告,我又对老腔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原来在这段高亢激昂的歌声中,老爷爷老奶奶们还唱着一些故事,他们主要唱的是战争的场面。有一个爷爷用的马号,就是模仿马的声音,他们喊的也是当时喊的杀呀,打呀……刚刚个爷爷拿着石头敲板凳,其实模仿的是打仗时敲船板。

我看了这场表演后,真的很震撼,这得练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现在这个程度啊,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果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在阅历课程中是我第一次目睹老腔的风采,而第二次我有幸能欣赏老腔表演是在看16年春晚上谭维维和老腔演员们共同给我们带来的华阴老腔,第二次看老腔表演,我还是十分激动,震撼于谭维维的深厚演唱功底和老腔演员们恢弘的演奏气势。

为老腔演员们的坚毅精神与每一次精彩绝伦的演出拍手叫好!同时,也希望后人能把这直爽豪气的老腔传承下去,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老腔,流失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中。

观老腔有感

北京中学  六年级  易子淇

 “抄起家伙来!”随着一声粗旷的喊声,老腔表演者们开始了他们的日常表演。我有幸跟随我们学校来到关中民俗博物馆观摩了这场表演。

表演者们都有自己指定的乐器,他们的分工也很明确,有主唱的、配腔的,敲锣的、拉琴的等等等等。每个乐器都有不同的特点,使原汁原味的老腔的独特声音立刻突显了出来。

表演者门用粗犷却耐听的声音感染着观众,用一些简简单单的乐器和嗓子唱出震撼别人心灵的音乐。听着听着,我早已陶醉于其中了,耳边回响着每一个音节,与乐器的伴奏声重叠、交叉,形成了一种无与伦比的音乐。

这时,声音忽然大了起来。原来,是一位表演者用木头敲凳子的声音。本该发闷的声音此时听着却无比清脆,声声入耳,声声不停。值得一提的是主唱,主唱从小就开始刻苦学习老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主唱的声音虽说粗野,但不失风采;虽说低沉,但不失感情。我竟然还听出了两句歌词:“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要么说其他地区的人都不会唱呢!只有用这里土生土长的地方方言和原汁原味的老腔唱法才能唱出这般天籁之声,真可谓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表演者的表演一结束,全场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到这里演出还未完全结束,表演者邀请一些观众上台学习老腔,我自告奋勇地上台了。表演者们告诉我们歌词,以及具体的唱法后,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给我们伴奏伴唱。因为歌词不多,我们大部分人都能背下来。我沉醉于其中,本来五音不全的我,也像模像样地唱了一曲。结束后依旧是雷鸣般的掌声,丝毫不弱于刚才的表演,我想这是观众们在鼓励我们。

表演终于结束了,离开的时候感慨万千。老腔,是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瑰宝。现在关注中国古老文化的年轻人不多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老腔传承下去,继承发扬下去。老腔是中国的摇滚,世界的摇滚,不能让它逐渐没入坟墓。表演虽然结束,可是我对老腔的满腔热情永远不会结束。

老腔,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老腔

北京中学  六年级  屈元博

我去过一个戏台,是在灰色的大院子里。戏台是一个很高的正方形台子,周围是灰色的石砖,上面雕刻着五颜六色还闪着金色的光芒的壁画。这些砖和壁画围着这个很高的正方形戏台绕成一圈,两边还挂着两个让人觉得非常喜气的大红灯笼,这个地方在西安附近。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呢?

突然,十来个农民装束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走了上来,有的人手里拿着一个长板凳和一块木头砖,有的人拿着很像琵琶的乐器,还有一些人拿着一些胡琴、镲等乐器。大家都好奇地盯着这些一点也不像演员的人,努力地猜测这些人会演什么。他们全神贯注地准备表演,几个人清了清嗓子,几个人擦了擦琴弦,还有几个人搓了搓手。晴空霹雷的“啊——”一声,从舞台里面爆发出来,振得台下的人们耳朵膜嗡嗡响。这个声音是从一个穿着红衣服的爷爷嘴里发出来的,所有人都围绕着他来吼叫。看着上面的老爷爷老奶奶的姿势真是一个比一个更奇怪,有一个爷爷一只脚踩在板凳上,有一个奶奶坐在椅子边上,一个爷爷站在两个板凳上,还有一个爷爷木呆呆地站在长椅边上。随着一声“兄弟们——抄~家伙!”这些老爷爷老奶奶开始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演奏,有的用手拨琴弦,有的吹着马号,还有的拿着两个小镲轻轻敲击。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拿着长板凳和木砖头的那个爷爷,他穿着一个黑色的大褂,他“啊——哈——”地一声吼,接着就是“砰!砰!砰砰砰!”地几声敲,眼看着板凳被削出来了一个小口,给这个节目增加了几分趣味。一边看一边听着,我发现这个老腔跟平时听的歌不太一样,他们没有唱,而是一个个面红耳赤地吼出来的!看着他们演奏“乐器”,听着他们大声吼叫,仿佛看见了战士骑着马,在战场上奋力杀敌的情景,马号的声音,好像就是战马在嘶鸣。他们的吼声一会像将军冲锋陷阵的呐喊,一会像士兵奋勇杀敌的怒吼。一声马号的长鸣结束了整个演出,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关中地区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老腔,它是陕西独有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也是一种快要失传的国家级保护项目!听罢老腔,我热血沸腾,对不起眼的老爷爷老奶奶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需要多少毅力来坚持训练,才能唱到这种程度啊,这种精神和毅力才是老腔传承下来的原因吧!

老腔也需要传承

北京中学  六年级  王怡玮

陕西的老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我曾经非常有幸地听到过一次令人震撼的老腔,那种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真是让人终身难忘。

我清晰地记得,那独具特色的老腔可谓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乐器让场上热火朝天。虽然说“老腔是吼出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觉得老腔粗俗而且上不了台面,因为在这粗犷的嗓音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属于历史的沧桑感和婉约的江南、庄重的北京所没有的一份粗犷大胆、豪爽明快的美。它虽然没有越剧细腻轻软、清新脱俗,但它却有着直爽大气、豪迈潇洒的陕西风格。如果拿老腔和越剧做个比较,老腔是直来直去的武将,越剧就是含蓄内敛的书生。

老腔的风格特点与表演者也大有关系。这些表演者都是一些质朴直爽的关中农民,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老腔。这老腔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演唱者需要至少十年的经验,才能够唱好它。因为演唱者都是用真声来演唱老腔,所以它也能够锻炼身体。

老腔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它是秦腔的鼻祖,起源于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所以这老腔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老腔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代表的是陕西的文化。

不论是从老腔的风格特点,还是演唱技巧和内涵,我们都不得不折服于这沧桑质朴的文化。这千百年来沉淀的中华文明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看过、听过老腔的炎黄子孙。

老腔文化是一根接力棒,历史将它递到了我们这代人的手中。我们也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存留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应该中断在我们手中,它们会继续被我们师传身授地一代代传承下去。

老腔

北京中学  六年级  张叶彤

首次接触老腔,并不是在今年春晚上,而是在去年跟着学校去参观关中民俗博物馆时。

亲眼见到,亲自倾听了老腔。那是当地的农民自己准备乐器,自己准备道具,自己准备舞台,自己唱的。那酣畅淋漓的嗓音,用乐器演奏出的乐曲略带悲伤,让听的人略微感到凄凉。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这些乐器我都几乎认得出来,可就从一个人扛着板凳,手里拿块石头走上舞台中央之时,我真正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文化底蕴。气势磅礴,粗犷豪放,慷慨激昂,雄浑奔放,苍莽苍凉,悲壮的气韵里却也不无婉约的余韵,我能想到的这些词汇,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朴素的舞台道具,无一不展示了当时农民的辛苦,这才是老腔真正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流传下来的东西到底能有多少呢?老腔?可能吧。在今年春晚上,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让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摇滚结合在一起,虽然那一声“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呐”喊的洪亮,不知道这会像老腔一样流传下去么?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因为人民日报上是这么说的“同时,民间艺人应有更多自信。这次华阴老腔的广受欢迎,说明观众对类似的作品有需求有市场,套用那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间传统艺术应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走出去”,在政府社会各方的扶持下寻求合作创新与传播平台,其潜力与空间大为可观。”现在人们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市场”和“票房”,真正的以原版传统文化走出市场的所剩无几。以我个人意见,传统文化比票房更加值得宣传,传承了几百年的老腔应比现代摇滚更加出众,更加能使震撼人心。

这次的高考题目《“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就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让大家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想让那些传承者们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将这份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只是个小学生,我在最后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喜欢老腔,我热爱这种文化的气势和这种震撼人心的感觉。

 

 

 


  • Share: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