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共同扬起“创新之帆”前行
origin:This website releaseDate:2015-04-16 18:39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参与美术活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审美情操。能从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美术教育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美术为手段,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才是教学的主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绘画基本功是对的,但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是我们每位教师都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趣味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布尔说得好,“兴趣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可以把障碍炸得干干净净”。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热情必然会高涨。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认为由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从而优化学生心理环境,创造积极活跃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教材由于高度提炼概括,因此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显得枯燥抽象,教师讲解时,虽不失科学、形象、透彻,但总不能激起学生多大兴趣,这时不妨换个位置、角度,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我曾经给学生补充过一节课外知识,目的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刚开始学生觉得很茫然,我给大家放了一段视频《沙画》。伴随着时而轻快时而澎湃的音乐,画家用沙子在玻璃板上画出动物、人物、风景……猩猩的眼睛就是下一幅画中羊的犄角,一棵大树瞬间就改画成一个人,垂下的枝条变成了飘逸的长发……一切过渡结合得是那样的完美。从学生目不转睛的眼神中,我感觉到学生对我这个小小的前奏产生了兴趣,也相信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上好这一课。

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中,都要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让学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如:在教“胶水蜡染法”时,采用“胶水画图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我拿一张事先用胶水画好图案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神秘地对同学说:“见证奇迹的时刻  ,请看这是一张白纸,上面涂了一些胶水,大家看看有什么变化?”之后我在纸上涂了一层普蓝色油画颜料,后又用水刷这张纸,胶水掉了随着蓝印花布图象越来越清晰呈现出来,学生好奇心越来越强。“胶水蜡染法”让画面效果突然变化了,从而激发学生探求尝试的兴趣。这种“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就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消化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启发、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 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美术课上有的同学把一幅画中的太阳画成了方形,按常规来讲,有些老师肯定让其修改成圆形,实际上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养成墨守成规的习惯。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导师让我们画一瓶“金鱼”牌洗涤灵,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画得很写实,黄色的瓶子红色的鱼。结果导师却说:“难道鱼就不能从洗涤灵的瓶子中游出来吗?”是呀,我们恍然大悟。学美术的没有想象力、创造力,哪还来的创意设计、创意产业、创意文化……

如以“手指的联想”为主题的教学尝试中,我运用联想性发散思维让学生对“手指”这个对象进行再造重组,首先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广告创意,一边欣赏一边向学生讲解它创作思路。然后让学生进行手指联想。有的学生把手指想象成一只笔,有的想象成一个烟囱,有的想象一个指示牌……许多原来被认为与“手指”无关的事物都变成与“手指”有关联的物象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我们的手指像一个指示牌,那它可以放在哪呢?公园里、商场里、街道上……这样一步步地让学生丰富画面效果。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画场景的能力。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是“要脚踏实地,不要想入非非”。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为了让这一代学生的世界有明亮的天空,我们应在基本形的教学中,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应鼓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三、以创造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用以掌握的信息,重新分类组织,敏锐的想象,推测与创新。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并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向着艺术大师的方向努力,其真正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的直观感受为源头,凭着自己的心作画,不迷信于已有的规矩和权威,直抒胸怀,用艺术的方式把握生活,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美术创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想学生有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就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教师的知识、个性和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差异会使同样的教学内容,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碰到了不能将某些事物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时候,时常会遇到学生提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您能不能帮我把这个人的脸画一下,或是帮我画一下画面的背景,或是上一下颜色……有些同学甚至没经过思考直接就说我画不出来。”而我通常回答的是:“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我画出来的是我自己想象的形象、色彩、构图,而不是你们要表现的,在我的美术课中,我想要看到的是你们对这些事物形象的表现,即使这样的形象非常的拙陋,也要敢于将它表现出来,通过自己的想象、实践,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画得很好。

在美术课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前提,提高造型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创造能力为出发点。不把我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创新 。我经常带学生进行校内、校外的写生,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索怎样进行绘画创作,并教给他们学会了基本的绘画技法:如水粉画,水彩画,油画棒与彩铅相结合的画……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例如,在我带初中美术班参加的“科技幻想画”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们采用各种工具有水粉、彩铅,油画棒,布片,棉花……同学们本身就对科技很感兴趣,我又找些图片让学生欣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形式,新颖独特的手法去创作。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同材质的巧妙结合,使他们把这个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十几人在此次活动中获北京市金、银、铜奖。

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是一种可以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这要看我们的教育方式。指导绘画时,我们不能以“像不像”来衡量作业的好坏,教师不设样板,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鼓励与别人不同。又如:我给学生上的《创意联想》一课,通过课件演示我对这一课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在练习中,我拿了一支铅笔,要求同学们根据这支笔进行创意联想,我很佩服学生们的想象力,他们画成了弯背的虾,电线杆子,下水管道,眼镜的镜架,人的发丝……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展开想象翅膀,对普普通通的铅笔进行了丰富的创意联想。

(以上图片是学生所画的以“铅笔”为题目的创意联想)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引导着学生一起探讨,教室更像一个艺术工作室。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也得到激发。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多设计一些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参与学生的学习,以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充分运用多谋体辅助教学

美术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运用电教多媒体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图文并茂来传达给学生,唤起他们的审美意识,启发他们的联想,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且有益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欣赏《呐喊》时,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小幅图片,学生会因为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而印象不深难以共鸣,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画投到大屏幕上,用生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内容、背景,用鼠标指出画面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并放一些背景音乐……这时学生就开始进入某种情景,产生审美同情。配合着老师的解说,学生进入联想境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种惶恐不安,一种压抑后的释放……”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的审美就会变得清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如在一次美术教学中,有一节很生涩的课,按常规讲学生会感到很无聊,我利用了一段flash进行辅助教学,学生马上就精神起来,学得很认真,最后效果也很好。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思维的变得发散、灵活和独特。在美术课上利用课件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师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师生互动也经常在课堂中出现,有时我在课堂上会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和本课有关的内容做成ppt的形式,自己作为一个小老师,来讲给大家听,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对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通常是自己准备的特别的充分,而且他们是用自己的视角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讲解的效果非常好,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做到敢想、敢说、敢画,让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扬起“创新之帆”前行!向我们共同的学习目标前行

(本文系课改征文)

参考文献
吴晓兵《图形创意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第1、2页和26页


  • Share: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