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大讲堂——从汉字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origin:This website releaseDate:2016-12-21 13:00


2016年12月8日,北京中学BA大讲堂迎来了澳门大学中文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观鼎博士。李教授以《从汉字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为题,围绕汉字的起源、流变和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深入浅出的为北中师生呈现了一场生动形象的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性讲座。

李教授昂扬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活泼的肢体表现,尤其是其纵横捭阖和旁征博引,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同学们意犹未尽,课后纷纷抒发了自己感想——



听汉字讲故事

八年级 李思让

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种文字,多少种语言,每种文字的背后又有多少个故事。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不知道有多少故事被渐渐埋没,而剩下的便是真正的历史。汉字,这个有着4000年历史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向世界诉说着它的历史。那么,汉字的历史中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北京中学BA大讲堂,我们有幸聆听李观鼎教授讲解汉字的故事。

文字往往能够在一个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汉字的书写中,每一笔、每一划都有着深刻韵味与丰富意义。李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语调带领我们走入了那一个时空隧道,仿佛看见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发展的历程在我们眼前清楚明了的呈现着,我们惊叹于体现在一笔一划中的祖先的智慧。从最开始的文字中便有了“象”,“步”字中两个脚掌的交错,“禾”字中弯弯垂下的成熟的稻花香,“秉”字中小小手掌与稻苗的完美结合,展现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是最美的。这就是“道法自然”在文字中体现的美妙,这是汉字崇尚自然的故事。

汉字的故事很长很长,历史的浪花从未停止过拍打,它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忆,更加值得我们畅想。它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更承载着我们的愿望,我希望,它的故事永远不要有结局,而应该慢慢的、慢慢的渗透在我们的心底,成为亘古不变的永恒,成为源远流长的故事……


“源”

九年级 胡珺

 “万物兴歇皆自然”,树有根深而伟,叶有枝繁而盛,花有果盈而宇。树有根,文化亦有,而文化之根,便是文字。几千年以来,汉字正如树一般,将花开于世界之间,将枝生于天地之间,将根扎于文化之中。

汉字,那是美的思想,丽的哲学,人生的启示。

美于时光,即“朝”也。一日一月,上草下木,这便是“朝”字。太阳刚刚从草丛中升起,而昨晚的月亮却还挂在天上,“朝”便是一天最美的光景:日月同辉,“旭日方升,晓月在天。”而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便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这般美丽景色的陪伴,让他也有了如彩云一般的好心情。人们常说,“景美于心”,我想正是这样美丽的景色,才让李白了广阔天地之胸怀,于其中尽是浮沉若物之思想境界。汉字是美的思想,随万物实景之美,随万怀思想之美。

丽于深邃,即“易”于“仁”也。一者为“易”,“易”是《易经》的精髓,是世间万物的变通之根本,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易经》有着“三易”之理:“变易、不易、简易”都是从“易”这一个字变化而来。变化既合理,变化既就易。二者为“仁”,“仁”是儒学的理念,更是“推己及人”的伦理思想。而“仁”则存在于“二”“亻”之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礼仁的规范。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最为本质的“仁”者思想。汉字的瑰丽就在于其中的哲学伦理,当我们一点点剖开分析的时候,汉字的魅力即在其中。

生于启示,即“谦”于“和”也。“谦”者既“言”“兼”之合,“兼”者既二“秉”合之。一禾一手为“秉持”,双禾双手则为“兼”。而“谦”既为“言”之同时,听为重。中华之君子以谦为名,而“谦”的第一步便是“听”。单谦一字则为语言之艺术,为君子之德理。于“和”,《说文》曰:“和,相应也。”琴瑟相和,余音袅袅,这就是“和”字的本意。异于声音,同于妙铃,则有“和而不同”之说。《论语》曾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为“和”;《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万物之道为“和”。这是人生的启示,于君子则行“谦”与“和”之道也。

汉字之“美”,或于形,或于义,或于文化,但它们会像树一样,继续生长,用文化滋养我们。“每一个文字都有着故事,那是文化的源头,那是中华民族的源头,那是我们终究要回归的地方。”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千古传万代,字语有琳琅。


根深与树伟

——记李观鼎教授讲座《从汉字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九年级 沈柳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或许,我们从未这样深刻理解过平日流泻笔端的汉字……从未想过,汉字的形象、精神以及其所体现的思维方式,竟可以如此之美。

今天,李观鼎教授的一席讲座,带我们重新理解了横竖撇捺间的动人心魄。

讲座先从两个“生动形象”的字——“尴尬”引入了主题,而后分别对“化”、“初”、“走”、“齿”等字追根溯源,从甲骨文时期的字型说到篆书、从古意成语说到今意、从象形字说到形声字……听罢,颇有“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教授深入浅出之间,让我深深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平时自己所学之不足。

我们平常看到的这简简单单的八画汉字,又哪里曾了解过它背后如此深刻的文化含义和历史典故呢?

看似简单的白纸黑字、横竖撇捺之间,是五千年祖祖辈辈的人们记录下的汗青史册,积淀的生活经验以及浩瀚的哲学智慧。

三年来的数次寻根之旅,我们寻到过身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之根。而如今的我们,又是否有着这样一份责任,将汉字之源——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这样一门虽为语言,意义却远超过一般文字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承传过来,并传承下去......



  • Share:
Links